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8:41:31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这对以推致心中固有之知为致知的说法,是一个根本性的改造。
[65] 从客观存在的意义上论诚,这是王夫之诚论的基本前提,但还不是它的全部意义,甚至不是主要意义。[48] 虚静指心体,实则是实理,心理合一便是诚。
为学之要,一诚尽之矣,而主敬其功也。也只有经过自我反思、自我认识,才能与天道之诚相合。他虽然承认诚以仁义礼为内容,但把血气心知所具有的质性说成是诚的主体方面,并作为基础,以道德内容为客体方面,靠学以增益之,这是理学天人合一境界说向近代人本主义转变的开始,他否定了道德本体论,重视人的潜能和质性,具有心理学的基础。理学家无不讲诚,也无不以诚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。理学诚论,只是这一传统哲学的进一步完成。
[74]《四书训义》卷二下。周敦颐以乾元为诚之源,乾元即太极。[58]《孟子·告子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十。
人谓己有知,由耳目有受也,人之有受,由内外之合也。所谓先知觉后知,先觉觉后觉,就是靠圣贤经传启发人们固有的道德意识,使之自觉。按照朱熹的思想,格物穷理必须从见闻开始,从感性经验开始,而见闻之知,即蕴涵着穷理的内容,不只是单纯的感性经验而已。因此,学也者,使人求于内也,不求于内而求于外,非圣人之学也。
释氏之学,言以心役物,使物不役心。盖日用之间,见闻酬酢,虽千头万绪,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。
这说明,张载接受了道家的主体思想,而赋予儒家的道德内容,从而把心变成了主体道德知识。见闻之知,从一方面说,是德性之累。因此,王阳明并不像陆九渊那样,否定一切见闻之知,但也反对朱熹那样的向外求知。思可以超越感性事物而进入无限的领域,达到绝对的认识。
[42] 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。毫无疑问,怀疑正是获得真理的重要条件,只有对自身的理性能力具有坚强信念,才能提出这样的议论。牵合付会者,梏至诚之识。程颢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[15],程颐认为,所闻所见之知,皆不为得[16]。
[64] 以依靠耳目见闻所得为人为之私,这就把经验知识完全排除在德性之外了。这一点,二程是肯定的。
[4] 这是一种客观的认识,有受就是客观事物被转移到主体观念中的认识。一方面,心之神明只有靠耳目感觉经验以效其能,才能于事物咸足以知其不易之则。
但这种认识,却只有一个归宿,就是和宇宙本体合一。他只强调主体精神的自我觉悟、自我实现,即所谓自立、自作主宰,即使不识字,也要堂堂正正做个人。[22]《遗书》卷二十二上。他说:见闻之知,乃物交而知,非德性所知,德性所知,不萌于见闻。但是,他并不认为,凡见闻之知都是真实可靠的知识。但他所谓知,仍然包括道德知识,甚至主要是人伦道德知识,他并没有把道德认识同一般认识真正区分开来。
[54] 见闻只限于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,属于感性阶段,故不能认识事物的所以然之理,只有心之神明才能超出有形之外,认识无形之理,即事物的内部规律。程颐说:闻见之知,非德性之知。
[43] 如婴儿闭于幽室,不与物接,长而出之,则日用之物不能辨,何况天地之高远、古今之事变,可得而知乎?见闻之知虽不是认识的全部,但它是一切认识的基础,思虑之知只有依靠见闻才能发生。[2] 这说明邵雍所说的学问,主要是道德性命之学。
他认为,除了饮食视听是生而具有之外,根本没有什么先验的道德知识。思虑主要起类推、会通作用,因为义理尽广大,尽无穷,不入思虑,则何缘会通?[31] 可见,朱熹所谓见闻之知,包括思虑之知,属于知识论范畴,也包括综合、推理等认识方法。
心思倚耳目以知者,人为之私也:心思寓于神化者,天德也。因为真知还必须靠理性思维,即神识之妙用。[23] 这里所谓智,有理智的意思。德性之知即天德良知,原是己所固有。
前者以先验论为特征,后者以经验论为特征。这是客观主义的认识论,同理学家所说的德性之知,即内在的道德知识是不同的。
思曰睿,睿作圣,须是于思虑间得之,大抵只是一个明理。[71]《权》,《孟子字义疏证》。
这里的内外,不是内圣外王之学,而是人学与技术之学,自我认识同外部知识的关系。德性诚有而自喻,如暗中自指其口鼻,不待镜而悉。
事实上,王廷相虽然否定了德性之知,并且从认知理性的意义上讨论一般认识问题,特别是用经验主义的方法,解决了一切知识的来源问题。要认识万物之一性,就必须认识万物之一体(此体非本体之义),因为性不离气,心不离体。[34] 这知觉之体就是本体认识,即德性之知。这对于冲破陈旧理论的教条,发展人类的认识,是非常重要的。
[51] 顾炎武重视认知理性的主体作用,认为社会伦理道德知识都有其客观性,但莫不本之于心以为之裁制[52],说明理智之心有裁制决断的能力。也就是说,道德意识的自我直觉,不能离开感性经验,价值论的完成,需要认识论的参与。
闻见之善者,谓之学则可,谓之道则不可。人虽睡着,其识知自完,只是人与唤觉,便是他自然理会得。
勉强学问,则闻见博而智益明。[35]《玉山讲义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七十四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riued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